以“文旅+”多业态融合 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摘要】当前,县域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加快塑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应进一步推进“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进而更好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前,县域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面临着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加快塑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应进一步推进“文旅+”多业态融合发展,进而更好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县域经济发展面临产业结构单一、要素吸附能力不足、增长动能转换迟缓等现实困境。在此背景下,文旅产业特性与县域资源禀赋形成天然契合——全国80%以上的5A级景区分布在县域,73%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于县域文化土壤,94%的乡村旅游资源集中在县域空间。

如何真正实现“文旅+”多业态联动,避免同质化竞争和低效开发,是各地面临的共同课题。笔者认为,推进“文旅+”多业态联动需要从顶层设计、业态融合、科技赋能、品牌打造、人才支撑五个维度协同发力。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县域文旅发展应坚持“一盘棋”思维,避免各自为政。要制定专项规划,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明确文旅产业定位和发展路径;建立协调机制,成立由文旅、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破解政策壁垒;实施差异化发展,如浙江实施“一县一品”战略,安吉主打“竹林经济”,德清聚焦“洋家乐”民宿,避免同质化竞争。

二是深化业态融合,延伸产业链条。要突破“门票经济”局限,构建多元消费场景——“文旅+农业”,发展观光农业、农事体验、农产品深加工。例如,陕西袁家村将民俗与美食结合,年收入超10亿元。“文旅+康养”,开发温泉疗愈、森林康养等产品。例如,重庆石柱县依托高山资源打造“康养旅游示范区”。“文旅+数字”,运用VR/AR技术活化文化遗产,如敦煌“数字藏经洞”项目使游客量增长40%。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服务效能。数字化转型是文旅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建设智慧平台,整合预约、导览、支付等功能,如“一部手机游云南”覆盖全省A级景区。创新营销方式,借助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丁真走红带火四川理塘旅游就是典型案例。发展沉浸式体验,通过全息投影、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新场景。

四是打造特色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县域文旅发展要立足本土文化IP,避免“千城一面”,深挖文化内涵。例如,河南修武县以“美学经济”重塑乡村建筑,激活全域发展新动能。培育节庆IP,贵州“村BA”篮球赛、潍坊国际风筝节等已成为现象级文旅品牌。构建品牌矩阵,形成“核心景区+特色村镇+精品线路”的产品体系,提升整体吸引力。

五是夯实人才支撑,增强发展后劲。人才短板制约着县域文旅升级,在引进专业团队的同时,培育本土力量,与高校合作开设文旅专班,如福建屏南县“人人都是艺术家”项目培养村民当导览员。完善激励机制,对返乡创业人才给予税收优惠、融资支持等政策倾斜。

县域旅游要实现长期、稳定、高质量发展,绝不能靠零敲碎打、单点突进或简单堆砌业态,而必须采取全局性、关联性、协同性的整体推进方式。

要破解“单一依赖”的脆弱性,构建“多个支柱”的韧性结构。通过科学规划,深度整合、有机组合县域内分散的自然、文化、农业、生态、乡村等资源,发展多元互补的文旅业态,如观光+体验+康养+研学+节庆+文创+民宿+美食+夜经济等,形成相互支撑的业态矩阵。

要满足升级需求的复杂性,提供全链条体验价值。现代游客追求沉浸式、互动性、情感连接和综合价值。因此,要注重业态间的深度融合与价值共生,以文化为灵魂、生态为基底,将各业态串联成主题化、场景化、故事化的完整旅游体验链条,提供丰富、深入、独特的体验,满足游客多层次需求,提高满意度和重游率,进而形成口碑效应和品牌忠诚度。

要实现多重效益的协同性,保障可持续发展根基。旅游开发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公平、生态保护和文化传承。各地在顶层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应同步考量、协同推进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四大效益。

要通过业态联动拉长产业链,带动就业创业、富民强县。要确保社区尤其是原住民公平参与和受益,提升居民认同感和幸福感。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底线,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友好型业态。深度挖掘、活态传承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要综合应对治理挑战,提升整体性治理效能。“文旅+”多业态发展涉及规划、土地、交通、环保、文化、农业、商业等多个部门,协调难度较大。市场经营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复杂,这就要求建立高效的跨部门协同机制和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模式。此外,还要打破条块分割,整合政策资源,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总之,推动“文旅+”多业态融合不仅能够促进产业升级、经济增长,还可以推进城乡协同、民生改善,助力县域经济迈向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新发展阶段。

分享到: 更多
返回列表